不只買幣!探索比特幣概念股:從戰略儲備到挖礦巨頭的全球上市公司

前言:2025年除了直接買比特幣,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參與加密貨幣市場?

比特幣自2009年問世以來,已從一個小眾、被視為實驗性質的東西,變成了一個主流、被大型專業投資機構廣泛接受的數位資產。現今,投資者參與比特幣市場擁有多元化的管道選擇:直接購買比特幣提供最純粹的價格敞口,但可能面臨技術門檻與託管安全挑戰;參與比特幣差價合約(CFD)則允許投資者在不實際持有比特幣的情況下進行槓桿交易,適合短期策略操作;而投資比特幣概念股則為投資者提供了透過傳統證券市場間接參與比特幣生態的專業路徑。

比特幣概念股的兩大類型:戰略儲備與挖礦產業

這一重要轉變的關鍵催化劑,是上市公司將比特幣納入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創新策略。這個里程碑式轉變始於2020年,當時MicroStrategy(現已更名為Strategy Inc.)執行長Michael Saylor做出劃時代決策,將比特幣定位為公司主要戰略儲備資產。此舉不僅重新定義了傳統企業資產配置的疆界,更為比特幣在公開資本市場中奠定了全新的定位基礎。隨後,眾多前瞻性企業紛紛跟進,將比特幣視為對抗法定貨幣通膨、實現投資組合多元化,以及重塑企業價值主張的戰略性工具。

比特幣概念股-MSTR-創始人

Michael Saylor,Strategy創辦人與前執行長,目前仍持續積極買進比特幣

比特幣概念股是指那些業務模式、財務表現或戰略布局與比特幣價值密切相關的上市公司。這些企業可能直接將比特幣作為戰略資產儲備,也可能透過提供比特幣挖礦服務、礦機設備製造,或建構支持比特幣生態系統的核心基礎設施來創造價值。相較於直接持有比特幣,投資概念股提供了更為便捷的監管合規路徑,同時也讓投資者能夠受益於企業的營運效率與創新能力。  

這些股票的價格表現通常與比特幣價格走勢呈現高度正相關,但同時也會受到公司基本面、營運表現、產業競爭動態以及整體經濟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因此,投資比特幣概念股不僅是對比特幣未來發展的看好,更是對相關企業商業模式、管理團隊執行力以及創新潛力的綜合性投資判斷。

類型一:以比特幣為核心的戰略儲備公司

這類公司將比特幣作為其資產負債表上的核心或重要組成部分,其商業模式與估值敘事已與比特幣價格緊密相連。持有比特幣的動機遠超簡單的資產多元化,它是一種大膽的企業估值策略,旨在應對法幣通膨的長期風險、吸引對數位資產有高偏好的新世代投資者,並透過與比特幣價格的高度相關性來放大股價波動,提供傳統投資工具難以比擬的高Beta值敞口。本質上,它們將公司股權轉化為一種對比特幣的間接投資工具,其股價表現很大程度上由其比特幣儲備的價值所驅動。

MicroStrategy (MSTR)

MicroStrategy(現 Strategy)無疑是這類公司的先行者與典範。自2020年首次購入比特幣以來,這家傳統的商業智能軟體公司已徹底轉型,其市場核心敘事已完全由其「比特幣金庫」策略主導。儘管其核心業務仍在運營並提供現金流,但這些業務的角色已轉變為支持其更宏大的比特幣累積戰略。截至8月的最新數據,MicroStrategy 的比特幣持有量已達到驚人的636,505枚。

這種轉型背後是一套精密的「股-債-幣」資本運作模式。首先,MicroStrategy 透過美股市場的「現行發行計畫」(ATM, At-The-Market Program)機制發行新股。投資者購買的資金不用於傳統公司擴張,而是直接增持比特幣,使公司股價與比特幣價格建立直接聯繫。其次,公司利用極低的利率環境發行無抵押可轉債,以槓桿方式大幅擴大比特幣持有量。這些債務年利率低廉且還款期限長,為公司提供長期、低成本的資金。

這兩種策略共同形成強大的正向回饋循環:比特幣價格上漲時,MicroStrategy股價隨之飆升,不僅提升市場估值,也增強透過發行新股或債券融資的能力,獲得更多資金購買比特幣,進一步推動股價上揚,形成自我強化的飛輪效應。

Metaplanet(日股:3350) 

MicroStrategy的成功證明了這套策略的可行性,並激勵了全球範圍內的企業效仿。其中,日本上市公司 Metaplanet(日股:3350) 是備受矚目的亞洲範例。該公司明確表示將效仿Strategy,並透過發行永續優先股來籌集資金,用於其比特幣收購戰略。截至官網最新披露,其比特幣持有量已達20,000枚。而儘管該公司的營收有限,其股價也在宣布買入BTC後,短時間內實現了百倍的驚人漲幅。這不僅證明了該模式的全球吸引力,也顯示出這種戰略能夠在不同市場環境中有效重塑企業的估值敘事。

比特幣概念股-Metaplanet

Metaplanet的官網首頁清楚標明其比特幣持有狀況

以下提供部分主要比特幣戰略儲備公司的最新持有數據,以供讀者參考:

公司名稱股票代碼最新比特幣持有量平均購入成本 (USD)總成本 (USD)備註
Strategy Inc. (MSTR)MSTR636,505 BTC$66,384.56$33.139億全球持有量第一
Twenty One Capital (XXI)XXI (CEP)43,514 BTC$87,280.37約$38億美元全球第三大持有者
Bitcoin Standard TreasuryBSTR30,021 BTC~$100,000+(估算)約$32億美元創始人出資25,000 BTC
Metaplanet Inc.335020,000 BTC$90,194約2,612.8億日圓(約$17.8億美元)日本的比特幣戰略典範
Trump Media & Tech GroupDJT15,000 BTCN/AN/A媒體與加密貨幣結合案例
Tesla, Inc.TSLA11,509 BTC~$34,200原始投資15億電動車巨頭的儲備資產,購入成本最低,但已大量出售
Empery DigitalEMPD4,081 BTC$117,517$480M創新性地通過回購股票來增加每股比特幣持有量 

類型二:專注於比特幣挖礦及相關產業的企業

比特幣挖礦企業是比特幣網路的物理基礎,它們透過提供強大的算力(Hash Rate)來驗證交易、保護網路安全並鑄造新的比特幣,其營收主要來自新發行的區塊獎勵和部分交易手續費。然而,隨著比特幣減半事件的發生,礦企的區塊獎勵直接減半,這對其商業模式構成了直接衝擊,迫使礦企必須不斷優化運營、尋求更高的效率,甚至進行業務多元化轉型以維持競爭力。

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 (MARA) 

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作為全球規模領先的上市礦企,於2025年7月成功產出703枚比特幣,並將其總持有量提升至50,639枚,目前穩居公開市場比特幣持有量第二位,僅次於Strategy Inc.。其資產管理策略已從過去的「出售比特幣支付營運開銷」轉變為「HODL」(長期持有),即將新挖出的比特幣全部納入其國庫儲備,並透過其他融資方式來滿足營運需求。

這種策略在比特幣牛市中能顯著放大其資產價值,但同時也存在流動性風險。更重要的是,Marathon正在積極將其業務拓展至數位能源與高性能運算(HPC)數據中心領域,目的在將其在能源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應用於更廣泛的市場,從單純依賴比特幣挖礦轉型為多元化的數字基礎設施服務商,以此來對沖單一業務的周期性風險。

Riot Platforms (RIOT) 

Riot以其卓越的電力管理策略而聞名,其8月份的全包電力成本僅為每千瓦時 2.6 美分,這使其在市場波動中具備強大的成本競爭力。其8月份生產了477枚比特幣,並將總持有量提升至19,309枚。

Riot在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中明確表示,其首要任務是加速向數據中心平臺轉型。這項策略使其能夠利用其在德克薩斯州Corsicana擁有的廣闊土地和大規模能源基礎設施,進入需求日益增長的HPC市場,特別是為AI運算提供服務。此舉將使其估值不再局限於挖礦產業的周期性,而是能夠受益於數據中心行業的高估值。此外,Riot還採用了創新的資本策略,透過來自比特幣銷售的收益和與Coinbase合作的比特幣抵押貸款來資助其擴張,有效減少了透過發行新股來籌資所造成的股權稀釋。

Hut 8 Mining (HUT) 

Hut 8在加拿大和美國都設有挖礦設施,專注於利用低成本能源進行比特幣挖礦。公司採取垂直整合的商業模式,將能源基礎設施與挖礦業務相結合,以實現更高的營運效率。2025年第二季度,Hut 8交出了相當亮眼的成績單,營收達4,130萬美元,淨利潤更是高達1.375億美元。截至最新報告,公司擁有10,667枚比特幣的戰略儲備,並透過設立子公司American Bitcoin Corp.,成功實現了資產商業化與獨立融資,為未來發展提供更靈活的資金支持。

嘉楠科技 Canaan (CAN) 

嘉楠科技是一家具有雙重身份的公司,既是全球領先的比特幣礦機製造商,也同時經營自有挖礦業務。其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總營收同比增長39.5%,達到1.002億美元,其中比特幣挖礦收入更是大幅成長201.6%。這顯示公司的業務模式正在成功轉型,並能在市場波動中藉由高效執行力獲得顯著增長。

以下是部分礦業上市公司表現與比特幣儲備數據:

公司名稱股票代碼最新算力 (EH/s)最新每月BTC產量總比特幣儲備 (BTC)Q2 2025 營收 (USD)
Marathon DigitalMARA58.9 (7月)703 (7月)50,639N/A
Riot PlatformsRIOT36.4 (8月)477 (8月)19,309$153M
CleanSparkCLSK50.0 (8月)657 (8月)12,827$198.6M (Q3)
Hut 8 Corp.HUT9.3 (3月)105 (7月)10,667$41.3M
CanaanCAN8.15(6月)89 (7月)1,484$100.2M

基礎設施與服務提供商

除了以上兩大類之外,另外還有一類是屬於比特幣生態的基礎設施與服務提供商。這類公司並不直接將比特幣作為主要資產儲備,而是透過提供支持比特幣生態系統運行的關鍵服務來獲利。其商業模式多元化,營收來源與比特幣價格有一定相關性,但更直接地取決於市場的交易活動、用戶量以及其所提供的創新產品。  

代表企業包括Coinbase(COIN),這家全球領先的交易平台正從單一交易業務轉型為「鏈上」金融服務提供商,推出永續期貨與代幣化股票等創新產品。另一代表是Block(XYZ),該公司透過Cash App提供比特幣服務,其比特幣業務在2025年Q2持續增長,貢獻8,115萬毛利,凸顯了比特幣在Block生態系統中的戰略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公司的財務表現呈現雙重性。以Coinbase為例,儘管2025年Q2營收15億美元略低於預期,核心交易收入更同比下降2.1%,公司仍報告14.29億美元淨利潤,主要歸功於一筆15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未實現收益」。這反映出此類企業的營收模式:交易業務受市場活躍度影響,而資產負債表上的投資則受比特幣價格驅動,兩者共同決定最終財務成果。

低入場門檻與雙向交易讓美股CFD交易成為新趨勢。想開始交易COIN或MARA等比特幣概念美股嗎?Vantage提供超過1,000種CFD產品,涵蓋外匯、基金、股票和比特幣,讓您輕鬆把握全球投資機會。註冊僅需3分鐘。立即註冊,開啟財富增值之門,探索無限可能!

圖:全球百大比特幣概念上市公司。來源:BitcoinTreasuries.Net 

投資比特幣概念股的潛在優勢與風險

公開市場中的比特幣概念股為投資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資管道,每種投資模式均具有其獨特的風險與報酬特性。深入了解這些股票與比特幣價格的相關性係數(Beta),以及它們各自面臨的營運、法規和財務挑戰,對於制定明智的投資策略至關重要。

優勢:

  1. 制度化進程: 隨著比特幣現貨ETF於2024年初獲美國SEC正式批准,加密資產從邊緣產品邁入主流金融體系

  2. 槓桿效應: 比特幣概念股提供了放大比特幣價格波動的投資機會

  3. 合規渠道: 對於無法或不願直接持有加密貨幣的投資人而言,比特幣概念股提供一種合規且相對便捷的間接投資渠道

風險:

  1. 高波動性與脫鉤風險: 比特幣價格的劇烈波動會直接影響相關概念股。最新案例警示:儘管比特幣自2025年4月以來整體表現強勁,Metaplanet股價卻在6月見頂後大幅回撤超過50%,顯示比特幣概念股與比特幣本身可能出現顯著脫鉤現象

  2. 「All-in」策略的控制權風險: 當公司將未來完全押注於比特幣時,其命運將無法由自身營運能力掌控,而完全交由加密貨幣市場決定

  3. 資金流動性與稀釋壓力: 戰略儲備公司往往需要透過增發股票或發行債券來持續購買比特幣,這可能導致股權稀釋,特別是在市場情緒轉冷時,融資能力將受到嚴重挑戰

  4. 監管風險: 政策變化可能對整個行業產生重大影響。如美國SEC對加密貨幣的態度雖然看似轉好,但其潛在的政策反覆,依然是影響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5. 競爭加劇: 隨著更多企業採納比特幣戰略,從「價值窪地」轉為「市場共識」的過程中,後進入者可能面臨更加艱難的競爭環境

  6. 挖礦產業特定風險: 挖礦難度持續上升,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然而,投資者在決策前都應進行詳盡的盡職調查,並充分理解這些公司背後的具體策略、財務狀況以及所面臨的特定風險,而非僅僅基於其與比特幣的關聯性。這場公募市場中的比特幣投資浪潮,既是機遇,也充滿挑戰,需要以專業和審慎的態度應對。

總結:投資前做好功課,謹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比特幣概念股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的參與比特幣市場的方式,從高槓桿的戰略儲備公司,到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挖礦企業,再到服務整個生態的平台提供商,每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風險與回報特徵。投資者在做出決策前,應進行詳盡的盡職調查,充分理解這些公司背後的具體策略、財務狀況以及所面臨的特定風險,而非僅僅基於其與比特幣的關聯性。在波瀾壯闊的加密貨幣市場中,唯有審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並持續關注市場動態,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想開始您的美股與比特幣投資旅程嗎?選擇全球領先的多資產經紀商Vantage Markets,受澳洲ASIC、英國FCA及開曼群島CIMA等權威機構嚴格監管。平台提供超過1,000種CFD產品,涵蓋外匯、基金、股票和加密貨幣,讓您輕鬆把握全球投資機會。無論您是交易新手還是資深專家,都能在這個安全合規的平台上享受流暢高效的交易體驗。立即註冊,開啟財富增值之門,探索無限可能!

免責聲明:

本文件所載之分析與評論,僅為提供資訊參考之目的,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買賣要約。所有觀點均基於特定時間點的公開資訊,並包含作者的主觀判斷及預測,未必能準確反映未來市場變化。過往的市場表現不應被視為未來績效的保證,任何投資決策均涉及固有風險,讀者應自行進行獨立判斷,並在必要時諮詢專業財務顧問,為自身的投資行為負完全責任。

返回頂端